孩子出现厌学、“摆烂”的状态,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长期积累的情绪或问题的爆发。此时家长若急于指责、强迫,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抵触。想要帮孩子走出这种状态,需要先理解“为什么”,再用耐心和智慧引导。

孩子厌学摆烂怎么办

  第一步:先“停一停”,接纳孩子的情绪

  孩子“摆烂”时,表面是“不想学”,背后可能是“学不会”“学了没意义”“太累了”的无力感。此时家长最该做的不是说教,而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,让他感受到“你不是在孤军奋战”。

  可以说:“妈妈看你最近没精打采的,是不是学习太累了?要是不想学,今天先歇会儿,我们聊聊?”

  避免说:“你怎么这么懒/不争气?别人都在学,就你特殊!”(否定性语言会让孩子更封闭)

 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“情绪被看见”,才可能愿意开口说真实的原因。

  第二步:找到“厌学摆烂”的根源(常见原因及应对)

  孩子的“摆烂”往往有具体诱因,需要家长通过耐心沟通(比如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切入,再慢慢聊学习),或观察日常细节(如作业、社交、作息)来判断。以下是常见原因及应对思路:

  1.学习压力过大:“学不会,努力也没用”

  表现:孩子对作业拖延、回避考试,提到学习就烦躁,甚至说“反正我也学不好”。

  可能原因:课程难度超出能力(比如突然升学后跟不上)、家长/老师对成绩期待过高(比如“必须考前十名”)、长期被比较(“你看XX考得多好”),导致孩子产生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  应对:

  帮孩子“降低目标,拆分任务”: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,让孩子体验“小成功”。比如:“今天我们不看整张试卷,先搞定3道基础题,怎么样?”

  调整对“成功”的定义:告诉孩子“进步比分数重要”,比如“这次比上次多对了2道题,就是进步”,让他感受到“努力有意义”。

  必要时帮孩子“补短板”:如果是知识断层,可暂时减少作业量,花时间补基础(比如找老师沟通,或家长陪同梳理薄弱点),先让孩子“能跟上”,再谈“学得好”。

  2.人际关系困扰:“在学校不开心”

  表现:孩子不愿上学,提到同学/老师时情绪激动,或放学回家后沉默寡言,甚至假装生病逃避学校。

  可能原因:被同学孤立、欺负,或和老师产生矛盾(比如被批评后觉得委屈),导致孩子对学校产生负面联想(“去学校=不开心”)。

  应对:

  耐心倾听细节:“你在学校有没有遇到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?比如同学/老师说过什么?”(避免直接说“肯定是你想多了”)。

  帮孩子解决具体问题:如果是被欺负,家长要明确态度“爸爸妈妈会保护你”,并和老师沟通介入;如果是和老师有误会,可鼓励孩子自己表达(比如“你愿意的话,我们可以一起跟老师聊聊你的想法”)。

  帮孩子建立“学校的积极连接”:比如和同学约着周末玩,或聊聊学校里有趣的事(“你们班今天有没有好笑的事?”),让孩子觉得“学校不全是压力”。

  3.家庭氛围问题:“学习是为了爸妈,不是为自己”

  表现:孩子对学习敷衍,家长催一步动一步,甚至故意“摆烂”反抗,说“反正你们只关心成绩”。

  可能原因:家长过度关注分数(比如回家只问“考了多少分”,不问“今天开心吗”)、家庭矛盾多(比如父母吵架),让孩子觉得“学习是负担,不如摆烂逃避”。

  应对:

  先改善家庭氛围:减少在孩子面前争吵,多花时间陪孩子做轻松的事(散步、看电影),让他感受到“家里有温暖,不是只有学习压力”。

  让孩子感受到“学习是自己的事”: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(让他有主动权),并说“学习是你自己的事,我们可以帮你,但最终要靠你自己安排”。

  避免“用学习惩罚/奖励”:比如不说“考不好就不准玩”“考得好就买游戏机”,这种绑定会让孩子觉得“学习是为了换奖励/避免惩罚”,而非自身需求。

  4.心理状态失衡:“没动力,对什么都没兴趣”

  表现:孩子不仅厌学,还伴随失眠/嗜睡、食欲下降、情绪低落(比如莫名哭泣)、拒绝社交,甚至说“活着没意义”。

  可能原因:长期压力导致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,或青春期情绪波动未被重视,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。

  应对:

 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:这种情况往往超出家长的处理范围,需联系学校心理老师,或带孩子看儿童心理医生,通过专业干预(如心理咨询、必要时药物治疗)缓解状态。

  家长先“放下焦虑”:避免说“你就是想太多”“别矫情”,而是告诉孩子“不舒服没关系,我们一起找医生帮忙,会好起来的”。

  第三步:用“小行动”帮孩子找回动力

  孩子“摆烂”时,很难一下子“满血复活”,需要用循序渐进的小行动打破僵局:

  从“最小目标”开始:比如每天只要求孩子“认真听10分钟课”“写1页作业”,完成后及时肯定(“今天这10分钟你很专注,比昨天进步了”)。

  让孩子体验“掌控感”:比如让他自己决定“先写哪科作业”“今天学多久”,哪怕选择不合理,也先尊重(之后再一起调整),让他觉得“自己能主导学习,而不是被强迫”。

  连接“学习与兴趣”:比如孩子喜欢游戏,可聊“游戏里升级需要攒经验,学习其实也是在攒知识的‘经验值’”;喜欢追星,可聊“你偶像为了舞台付出了多少努力,其实学习也需要类似的坚持”(用孩子在意的事建立关联)。

过度焦虑会传递给孩子

  最后: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

  孩子“厌学摆烂”时,家长的焦虑很正常,但过度焦虑会传递给孩子。可以提醒自己:

  学习是长期的事,暂时的“停摆”不代表永远失败;

  比起成绩,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;

  改变需要时间,哪怕每天只有一点点进步,也是好的。

  如果尝试了很多方法仍无改善,别自责,及时寻求学校、心理机构的帮助,让专业的人一起参与,更能帮孩子走出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