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产生厌学心理,本质上是对“学习”“学校”产生了负面联想——可能是“学习=痛苦”“学校=压力”“自己=学不好的人”,这种心理不是“偷懒”或“叛逆”,而是长期负面体验积累后的心理防御。解决时需要“先解情绪,再破认知,最后建动力”,分三个阶段逐步引导:
一、先“松绑”:给情绪一个出口,打破“厌学-对抗-更厌学”的循环
孩子厌学的背后,往往藏着“我学不好”的挫败、“被批评”的委屈、“融不进”的孤独等情绪。这些情绪没被处理时,家长越催“必须学”,孩子越抗拒。
关键是先让孩子感受到“情绪被允许”,而不是被否定:
避免说“这点事有什么好烦的”“别人都能忍,就你不行”,换成“你现在觉得学起来特别累,对吗?要是我可能也会烦”——先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场,他才愿意放下戒备。
给“缓冲空间”:如果孩子当天情绪特别激动,可暂时同意“今天先休息半天,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能让你舒服点去学校”(注意:不是纵容,而是用“暂时让步”换“沟通机会”)。
用“非语言方式”传递支持:比如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(拼乐高、散步、看动画片),在轻松的氛围里,孩子可能会主动说“其实今天老师批评我作业错太多了”——很多时候,孩子需要的是“先被理解,再被引导”。
二、挖根源:从“行为表现”倒推“心理症结”,避免盲目干预
厌学的“表层表现”是“不想上学、抵触学习”,但深层原因可能千差万别。需要结合孩子的具体行为,精准定位症结:
1.若孩子“一提学习就自我否定”(比如“我太笨了,肯定学不会”)——可能是“自我效能感缺失”
这往往是因为长期被否定(比如“你怎么这么马虎”)、频繁经历失败(比如作业总错、考试垫底),导致孩子认定“自己不适合学习”。
破解方法:用“小成功”重建信心。比如数学差,就从“每天搞定1道基础题”开始,做完后具体夸“这道题的步骤你写得特别清楚,比昨天进步了”——让孩子在“能做到”的体验中,慢慢相信“我能学好”。
2.若孩子“讨厌学校的人或事”(比如“不想见XX老师”“同学总笑我”)——可能是“环境适应障碍”
对孩子来说,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,更是社交的场所。如果和老师/同学的关系紧张,会直接把“学校”和“不开心”绑定。
破解方法:帮孩子“解决具体问题”,而不是空谈“要学会包容”。
若和同学有矛盾:可以模拟场景练习沟通,比如教孩子说“你刚才笑我胖,我觉得不舒服,希望你别这样说”;
若对老师有抵触:先听孩子说“老师哪里让你不舒服”(比如“老师总盯着我骂”),再和老师私下沟通(比如“孩子说您最近常提醒他专注,他有点紧张,能不能麻烦您下次用鼓励的方式说”)——让孩子感受到“爸妈在帮我解决问题,而不是逼我忍”。
3.若孩子“觉得学习没用”(比如“学这些以后又用不上”)——可能是“学习意义感缺失”
尤其在初高中阶段,孩子开始思考“为什么学”,如果只被灌输“为了考大学”,而没感受到学习和自己的关联,就容易觉得“学了也白学”。
破解方法:把“学习”和孩子的兴趣/目标挂钩。比如孩子喜欢游戏,可以说“你看游戏里的升级机制,其实和数学里的‘变量关系’有关;想自己做游戏,编程、美术、逻辑都得学”——让孩子看到“学习是实现自己想法的工具”,而不是抽象的“任务”。
4.若孩子“情绪持续低落,对一切都没兴趣”——可能是“心理状态预警”
如果孩子不仅厌学,还伴随失眠、食欲下降、沉默寡言,甚至说“活着没意思”,可能是抑郁、焦虑等情绪问题,这时候“解决厌学”要让位于“关注心理状态”。
及时寻求专业帮助:可以联系学校心理老师,或找儿童心理咨询师,必要时配合心理干预——不要觉得“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病”,这其实是帮孩子疏解情绪的科学方式。
三、建动力:用“正向反馈”替代“压力驱动”,让孩子主动想学习
解决了当下的厌学情绪后,更重要的是长期培养“学习内驱力”,避免反复。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:“学习能带来成就感、掌控感,而不是只有压力”。
调整评价方式:少问“今天考了多少分”,多问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觉得‘我做到了’的事?比如回答对了一道题,或者帮同学解决了一个问题”——关注“过程中的小进步”,而非“结果的好坏”。
给孩子“选择权”:比如让孩子决定“先做数学还是语文作业”“周末想补哪门弱科”,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“学习规则”(比如“每天可以玩30分钟游戏,但要在作业完成后”)——当孩子觉得“学习是自己能掌控的事”,抵触会减少很多。
家长“做榜样”而非“做监工”:如果家长自己下班就刷手机,却要求孩子“必须看书”,孩子只会觉得“学习是给爸妈学的”。不妨在孩子学习时,自己也拿起书(哪怕是杂志),让家庭氛围里有“学习是日常事”的感觉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:孩子厌学的调整需要时间,可能会有反复(比如这周愿意上学,下周又抵触)。这时候家长别急着否定“怎么又这样”,而是接纳“改变本来就不容易”,持续用耐心和具体的帮助,让孩子慢慢相信“学习可以不痛苦,我也能学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