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厌学、不想上学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,背后往往藏着复杂的原因——可能是学习压力、人际关系困扰,也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,甚至是家庭环境的影响。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家长先放下“强迫上学”的焦虑,从理解孩子的内心开始,一步步引导。以下是具体的解决方法:
一、先“停一停”:别急着批评,先接纳孩子的情绪
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时,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生气或焦虑(“别人都能上,你为什么不能?”),但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关闭沟通的大门。
正确的做法是:先接纳他的情绪,让他感受到“被理解”。
可以说:“妈妈/爸爸知道你现在不想上学,一定有你的原因,能和我说说吗?哪怕只是觉得累,也没关系。”
允许孩子暂时表达负面情绪(比如哭、抱怨),不要急于反驳“上学是应该的”“你就是懒”。只有当孩子觉得“说出来安全”,才会愿意透露真实原因。
二、找到“厌学的根源”:不同原因,对应不同解法
厌学不是突然出现的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家长需要耐心观察、追问,找到具体原因:
1.学习压力大:觉得“学不会、跟不上”
表现:提到作业、考试就烦躁,回避谈论学习,甚至伪造成绩。
解法:
帮孩子“拆解目标”:把“学好数学”拆成“今天弄懂一道错题”“这周记住10个公式”,让他感受到“我能做到一点”。
降低对“结果”的关注:多夸过程(“你今天主动做了半小时题,比昨天有进步”),少提分数(避免“考不到90分就不行”)。
必要时帮孩子“补基础”:如果是知识断层导致跟不上,可暂时减少作业量,先从薄弱环节补起(比如低年级孩子计算差,先练口算;中学生英语差,先背单词),用小进步重建信心。
2.人际关系困扰:和同学/老师处不好
表现:提到某同学或老师时情绪激动(比如“我讨厌某某老师”),甚至装病逃避上学,放学不愿聊学校的事。
解法:
先倾听细节,不急于评判:比如孩子说“老师总批评我”,别急着说“老师是为你好”,可以问“他批评你时,你是什么感觉?当时发生了什么?”
帮孩子“练习社交”:如果是被孤立,可教他具体方法(比如“想加入同学的游戏,可以说‘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’”);如果和老师有矛盾,可陪他模拟“如何和老师沟通”(比如“如果觉得老师误会你,下次可以说‘老师,其实我当时是想……’”)。
必要时家长出面沟通:如果是校园欺凌(比如被嘲笑、排挤),或老师的教育方式确实不当(比如当众羞辱),家长需主动和老师、学校沟通,明确“孩子需要被尊重”,但注意态度温和,避免激化矛盾。
3.对学校的“意义感缺失”:觉得“上学没价值”
表现:说“学这些没用”“我以后又用不上”,对未来没有期待,觉得上学是“应付家长”。
解法:
帮孩子找到“学习的小意义”:比如“学会认字,以后能自己看喜欢的漫画”“学好数学,买东西时能算清价格”,用他在乎的事关联学习价值。
带他“体验真实世界”:如果孩子觉得“不上学也能赚钱”,可以在周末带他体验简单的体力劳动(比如整理废品、发传单),让他明白“没有知识,能选择的路会更辛苦”(注意:不是羞辱,而是客观体验)。
4.家庭氛围影响:孩子用“厌学”表达对家庭的不满
表现:父母关系紧张、经常吵架,或家长对孩子过度控制(比如“必须按我的安排学习”),孩子可能用“不上学”来反抗或吸引关注。
解法:
先反思家庭环境:比如是否经常把“学习”当唯一话题(“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”),是否用“比较”打击孩子(“你看邻居家XX多优秀”)。
给孩子“家庭归属感”:每天留10分钟和孩子聊“非学习话题”(比如“今天学校有没有好玩的事”),让他知道“即使学习不好,爸妈也爱我”。
三、用“小步骤”帮孩子重新适应学校
如果孩子已经厌学很久,不要指望“一天就变好”,可以用“阶梯式适应”降低他的抵触:
从“短时间到校”开始:比如先让孩子只上上午的课,中午回家;适应后再延长到下午,逐步过渡到全天。
给“上学的小奖励”:不是物质奖励(比如“上学就买玩具”),而是情感激励(比如“今天坚持上了全天课,晚上我们一起看你喜欢的动画片”)。
让孩子参与“上学计划”:比如让他自己决定“明天带什么零食”“放学想先做什么”,增加他对“上学”的掌控感(减少“被强迫”的感觉)。
四、警惕“严重信号”: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
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,可能不只是“厌学”,而是心理问题(如抑郁、焦虑),需要及时找心理咨询师或医生介入:
连续一周以上拒绝上学,甚至提到“活着没意思”“不想活了”;
失眠、食欲下降、情绪极端暴躁或沉默寡言;
对以前喜欢的事(比如游戏、运动)完全失去兴趣;
躯体化症状(比如无原因的头痛、胃痛,去医院检查没生理问题)。
最后:家长要调整自己的“教育心态”
很多时候,家长的“过度关注成绩”“怕孩子落后”,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厌学——孩子会觉得“爸妈只在乎我的分数,不在乎我”。
试着告诉自己:“孩子的身心健康,比‘必须上学’更重要。”当家长放下“必须怎样”的执念,用耐心和理解陪伴孩子,他反而更容易重新找到上学的动力。
厌学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道坎,跨过去的过程,也是他学会面对困难、理解自我的过程。家长的角色,不是“逼他跨过”,而是“陪他一起想办法跨过”。